中西医能不能结合无关是否“不保守”的个人心态
2021-01-26 09:49:49
  • 0
  • 0
  • 1
  • 0

中西医能不能结合无关是否“不保守”的个人心态

文/王世保

“人民英雄”张伯礼院士几十年来始终致力于中西(科技)医结合,他曾经在媒体上不无骄傲地宣称“我是中医,但不保守”。他的表态似乎在表明中医主流学界是否“保守”决定着中西医能不能结合,但是历史实践无情地表明:即使中医主流学界近百年来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并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去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至今也没有见到开花结果,更没有创出毛主席所期待的“既高于中医也高于西医的新医学”,中医与西医结而不合。张伯礼院士尽管认为自己作为中医“不保守”,也没有让中西医在理论与技术上的结合有丝毫进展,更不用说创立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更具优势的新医学。

每当那些坚守中医道统的人士呼吁中医要走向独立自主发展时,就会有部分西化的中医人士站出来进行反驳,他们认为中医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地结合西医或者现代科技才能实现发展。“与时俱进”与“开放包容”俨然成为了这些人士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依据与挡箭牌,那么他们为何无意识地用这些外在于医学理论的个人心态去想当然地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依据呢?他们其实对中西医各自的理论特征毫无认知,而且受到近代中国人因为被动挨打而对清朝闭关锁国的鞭笞以及20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强调改革开放的政治意识的影响,对中西医是否能够结合完全没有进行理论上的充分论证。

那么中西医要能实现结合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其实它与个人是否持着保守还是开放、进步还是复古的心态没有任何关系,它只取决于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各自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认识对象诸要素是否可以通约。尤其是中医理论反映的都是天道和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它们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对待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正确态度就是尊重它们各自的理论特征和发展规律,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或者是否“不保守”的心态去决定。中医与西医能不能结合,不是由外在于它们的人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们自身。

从两种医学的元理论框架看,西医的元理论框架是原子论,而中医的是阴阳五行理论。原子论始于泰勒斯,成型于德谟克利特,物化于道尔顿。它是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的还原思辨,将宇宙的本体设定为虚幻的粒子,诱导近现代的科学家对自然物进行微观形态的持续解构。阴阳五行理论不是哲学思辨,而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天文和物候的感知与观察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地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它表达的是自然万物在整体联系状态下的相互关系。原子论是对自然秩序的解构与破坏,而阴阳五行理论是对自然秩序的真实描述,所以中西医理论完全不可通约,没有相互阐释和兼容的基础。

从两种医学的思维方式看,西医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而中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几何定理的证明与推理,它是在点、线、面、体构成的抽象时空里的思维活动方式,用于建构抽象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异化认识对象的特征。形象思维则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天文和物候的感知与观察中形成的,采用物象表达自然事物以及自然事物之间的整体性联系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维持了认识对象的原生自然形态及其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的整体性联系,没有对自然物造成异化,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万物变化的规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属于两种不同时空世界的思维方式。

从两种医学的认识对象看,西医的认识对象是从人体解构出来的抽象实体,而中医的是自然的人类生命体。西医和中医因元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对象,西医基于原子论和逻辑思维将人体解构成为孤立的、静态的原子实体,从自然的人类生命体解构为器官,再从器官解构为组织,再从组织解构为细胞,直至解构到分子水平。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和法象比类维持了人类生命体的自然整体形态,从整体联系的角度以自然形象比类人体内在的构成,将人体分成与天地四时变化保持着合一状态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自然实体。中西医理论结合没有共同的实体基础。

中医与西医不管是在元理论框架还是在思维方式和认识对象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甚至是相互背离的,那么中医主流学界即使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无法将两个不可通约的医学理论体系结合在一起。自然万物多样化,人类的文化多元化,医学理论体系也是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中医主流学界需要维护中医有别于西医的独立自主状态,不能受到那些外在于医学的政治意识的影响,盲目地去寻求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中医与西医在意识形态、疗效与安全性、市场受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认清中西医之间相互竞争的真实关系,才能推动中医走向自主的发展道路。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