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法比类:中医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
2019-03-30 11:41:17
  • 0
  • 0
  • 1
  • 0

观法比类:中医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

文/王世保

思维方式直接决定着研究方法,形象思维是认知主体对对象的直接取象,这种整体性地认知方法需要对周围的自然事物进行仔细观察,然后再根据认识对象与周围自然事物的联系进行整体性地以象比象,这就是观法比类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看一下《周易•系辞》对此方法的描述: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段话的内容比较精准地描述了八卦的起源,也同时讲清楚了中医理论的起源和研究方法。不仅八卦源于观天法地、取自身物,阴阳五行理论也是这种研究方法而来,羲和“历象日月星辰”的过程就是观法比类的具体描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这个观法比类的过程呢?

一、观法—感知

第一步,观法,即观天法地。观天法地的过程是我们对外界的感知,也是对天地万物的自然观察。因为整体取象,既不需要改变认知的自然对象,也不需要借助象科学那样构造的精密仪器与设备。认知主体在身心一体化的状态下对自然万物进行整体感知,能够准确地把握天地万物精微的自然联系,为后续的比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比类—顿悟

第二步,比类,即取象比类。这是在基于对自然事物精微细致的观察之后,通过以象比象的方式使得自然事物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在心灵意识里呈现出来,也可以称为顿悟。比如古人长期观察到木、火、土、金、水五星,同时能够根据时空的变化感知到五星对地表上万物和自身的影响,由此比类出人体内在的五脏。古代医家所言“医者,意也”,就是这个顿悟的描述,即医家对患者的整体症象统摄把握之后,会在意识里通过形象化的比类,立即呈现出相应的证型来,这是对医家智慧的充分利用。

三、修身—智慧

下面再谈谈提高观法比类能力的方法,即古代的修身养性。古人在对自然进行观法比类时,处在心身一体化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认知主体少私寡欲,只有把心灵里内在的杂念和欲望尽可能地弱化,也就是弱化自我意识,才能不断地拓展对自然的意识,提高对自然万物微妙联系感知的敏感度,增强顿悟的豁然性,获得更多对自然的认知。

那么怎样修身呢?老子在其著作中并没有讲述具体的路径,他只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具体怎么操作,老子没有明讲。但在庄子那里,就有具体的描述,即“坐忘”或者“心斋”。《庄子•人间世》中载有“心斋”的详细步骤,即“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当个人处在这种清虚的身心一体化状态,会消除内心的杂念或者私欲对外物感知的阻碍和干扰,能让外在更多的信息进入心灵,继而被感知到。

道士有时会在雪地里进行心斋,这种用整个身心去觉知自然的心灵实验才是认识生命的正当途径。不要以为他们进入了无意识,他们是在摒除自我意识而进入对自然全然觉知的状态,这是最大限度地扩大意识域,那些由各种抽象物造成的抽象时空世界里的实验室,只能强化自我意识对自然投射的幻觉,进一步狭隘遮蔽人类对自然的觉知。指出中医人应该进行修生养性,不是要去做当下部分中医人笃信的那种以讹传讹的内证实验,而是提高心灵对外在事物的整体感知与顿悟的能力。道教的内丹学派是在中医气血精神、脏腑经络的理论基础上去修行的,但是这种内修不是为了内视景象,因为专注于修行过程中产生的幻识是会导致修行者最终失败的邪道,而是要达到融入道的“吉祥止止”的境界。所以老子和庄子以及后世的内丹修行者,都没有内视到经络的循经路径。

由于近半个世纪的科学化教育已经导致现代中国人对中华文化的陌生化,许多人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为何古人能够创造出如此博大精神的中华文化?比如《周易》、《黄帝内径》。这是因为现代中国人已经不能再象古人那样去对万物进行认知,长期的理性主义文化教育,已经堵塞了现代人用整个身心去感知外物的通道,他们已经失去了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度。

附录:

张锡纯:论医士当用静坐之功以悟哲学

今时学校中学生多有用静坐之功者,诚以静坐之功原为哲学之起点,不但可以卫生,实能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也。医者生命所托,必其人具有非常聪明,而后能洞人身之精微,察天地之气化,辩药物之繁赜,临证疏方适合病机,救人生命。若是则研究医学者顾可不留心哲学,籍以沦我性灵、益我神智乎哉。思生平访道,幸遇良师益友指示法门,而生平得力之处,不敢自秘,特将哲学静坐之真功夫详细言之,以供诸医界同人。

夫静坐之功,当凝神入气穴,人之所共知也。然所谓神者,实有元神、识神之别。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静坐者,当其凝神入气穴时,宜用脑中之元神,不宜用心中之识神。益用识神则工夫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浑,实有着迹象之弊。释家景禅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又南泉禅师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此皆言不可用心中识神也。用元神则功夫纯置先天,有光明下济,无心成化之妙。元神者脑中无念之正觉也。《阴符经》云:“机在目。”盖目连于脑,目与脑中之正觉融和,即为先天之性光。用此性光下照气穴,是以先天之元神助先天之元气,则元气自能生长。是以佛经有“北斗星里看明星”之语。又,《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菩萨二字佛经恒借以喻气海元阳之气。故柳华阳注云:“观乃我正觉之中灵光耳”。菩萨即是慧命如来,大发慈悲,教大众时时刻刻关照此菩萨,菩萨得受此灵光之慧力,久则自然如梦觉,融融然如熏蒸,活活然如盆珠。观柳华阳注心经之文,益知静坐时用元神之妙,迨至静坐功深,元阳充足,征兆呈露,气机外动,此时又宜用采阳生工夫。然阳之生也,多在睡眠之际,偶然知觉,宜急披衣起坐,先急呼气数口,又继则徐而且长(欲呼气长必先将气吸足),细细呼气数口,且当呼气外出之时,宜将心中识神注意下降,与肾气相团结,呼气外出之时肾气随呼气上升,自与下降之心神相遇,此道家所谓吸升呼降之功,亦即异风例吹之功(拙著第三期第二卷处方编中,敦复汤后论其理甚祥,宜参观),以收回元阳。盖静坐之时,用脑中元神,所谓文火也。采阳生之时,用心中识神,所谓武火也。由斯而论,静坐之时用文火,当名为凝神照气穴;至采阳生时用武火,方可谓凝神入气穴。盖照惟照之以神光,不着迹象,故为脑中元神;入则念念注于其处,已着迹象,故为心中识神。如此区别言之,将顾名思义,阅者自易领悟也。至于用识神以采阳生而 不嫌其暂时着迹象者,诚以内炼之功以先天为主,以后天为辅,识神虽届后天,实能辅先天元神所不逮,故可用之以收一时之功也(张紫阳悟真篇所谓文武火左右分者,乃双修者之文武火,用法与此论中所言者文武火迥异)。

从此文火、武火互用不熄,气海之元阳充实旁溢,督脉必有骤开之一日。此时周身如醉,神情如痴,统体舒畅,愉快莫可言喻,道家所谓药产者是也。从此功夫纯粹,药产屡见,又可以督脉以通任脉。盖通督脉可愈身后之病;通任脉可愈身前之病,督任皆通,元气流行,法轮常转,精神健旺,至此可以长生矣。特是督脉之通,火候到时,又宜稍助以人力。至于火候如何为到,人力如何运用,此中原有师傅口诀,至为郑重,不可轻泄;而愚幸得真传,不肯自秘,拙著《衷中参西录》第八卷之未论治梦遗运气法,于意通督任法后,更论及实通督任之功,言之甚详,阅者细观自能领会,兹不复赘。静坐工夫至此,骨格变化,聪明顿开,哲学会悟,若或启诱。如欲籍医学救世以求功德圆满,自能妙悟非凡,临证审机,触处洞然,用药调方,随手奏效。既能寿身,又能寿世,凡我医界同人,何弗于静坐之功加之意乎。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